三權分立從來是政治問題 非法治問題

來自 | 11 月 16, 2016 | 今日頭條 | 0 條留言

瀏覽這個網站,相信你為周遭的不公憤怒,對不公的現象疑惑,尋求一個解答。
我不能給一個速效方法,有人說速效方法一定是騙人,但是我可以和你一起探究和思考出路。
文章寫得有意義,您 能振奮情緒重新 出發,請記得想起為您寫文章的 我,多多 於社交媒體 讚好、轉載、多多 打賞!多多在下面 簡單按5個likecoin幫助我!
你將會 是其中的一個 贊助我文章的人! 你 自然會選擇到方格子的《閱微左翼筆記》patreon捐助我,或者到文章尾段 捐助我,讓我有更多資源寫普及文章,找到出路。

曾刊於明報論壇版

青年新政兩名立法會議員欲再次宣誓,遭到律政司長提請司法覆核阻撓,事後遭到批評「破壞三權分立」,然後建制派的名人立即出來「跳忠字舞」,稱《基本法》從來沒有給港人三權分立,惹來不同的法律學者抨擊他們歪曲事實。

我這樣說,讀者認為可能是狡辯或認同建制派;但是,香港是否三權分立,是一個政治問題,而非僅是法律問題。如果要捍衛香港「尚算」完整的三權分立,就得依仗我們的公民力量。就像原本23條立法是憲制責任,但是因為2003年「7.1大游行」,現在政府還未敢加入立法程序。現在,若無人民的憤怒和抗議,當權者只會步步進逼,甚至將人民原有的權力「陰乾」。

就如哲學家漢娜.鄂蘭曾就黑人的民權運動作出評論,批評當時一種流行的法律論調—— 一切交由法律專業和司法機關處理社會衝突,民眾不應訴諸激進行為抗爭——而這種論調她認為是有問題的

她指,其實自南北戰爭之後,法律已經廢除奴隸,憲法上黑人應該享有投票權;但是為什麼這個合理權利要延後一個世紀後,在民權運動才得到正視?為什麼之前的法治系統不處理這個問題?

這是因為當時的黑人未有足夠的意識去抗爭,既得利益階層就有恃無恐,肆意歧視或剝奪黑人的權利。結果直到一個世紀後,民權運動風起雲湧,美國時任總統詹森才通過民權法案,理論上確保了黑人的政治權利。

但黑人的平權卻不是一帆風順。

在電影《馬丁路德金:夢想之路》中記錄,儘管民權法案通過,但是南方各州仍然藐視法律,用許多語言偽術來阻撓黑人登記選民。例如劇中描述一名黑人嘗試登記做選民,甚至連《美國獨立宣言》也懂得背誦,但相信種族歧視的白人審查官,竟刁難那黑人,要她將當州全部法官的名稱也背誦一次,結果那黑人做不到,就被判定公民測試不合格,不能當選民。

最後,電影描述馬丁路德金如何持續發動公民抗命,爭取大眾的支持,結果詹森受到巨大的壓力,不得不再立法勒令行政官員不得阻止黑人登記選民,黑人的政治權利才正式受到尊重。

漢娜在這個背景下寫出《共和的危機》一書,認為不能僅以現有的法治和法律去解決社會衝突,因為總有未來的世代和未被重視的弱勢不被現有的法律保障;當他們出現、壯大和進行公民抗爭時,法律才會為他們改變。因此,漢娜認為,公民抗爭才是社會進步的原因,而非先有所謂的憲法就能解決社會上現在和未知的紛爭。同理,政府也會在公民社會勢弱時,擴大其權力。

說白一點,法治是否能夠達到像戴耀廷教授所言的「以法限權」和「以法達義」,端看民間是否有足夠的力量去監督政府,制止它依法濫權。儘管我們可以反對青政兩議員無故侮辱中國人,也可以反對他們的主張,但是我們不能讓政府公然藉此行為,以溫水煮蛙的方式來「陰乾」香港僅餘的三權分立。

現在問題不是在於法律爭端,政府就像當時美國的南方政府官員一樣,他們想保有自己的利益和權力,窮盡自己的權限去衝擊現有法律秩序。如果民眾冷漠,那「三權合作」可能成為政治現實了。

回到首頁看更多文章,或往下面捐助柏楊大學

經營困難,創作有價。文章看得滿意,坐言起行,贊助柏楊大學100元
274-414226-668,香港恆生銀行自由捐獻,WU CHUN LUNG
PayPal自由捐獻:paypal.me/wukaikam1988
PayMe ID:D122517944
轉數快 ID:9545120
或者可以成為patreon用戶支持我為您們服務:按此

追隨我的Facebook專頁:按此
追隨我的IG專頁:按此
追隨我的MeWe專頁:按此


懇請在Patreon捐助我的創作事業
Become a patron at Patreon!
胡啟敢

胡啟敢

自小已是基層,受過壓迫及見過中上級社會階層的荒謬,成為了堅定的左翼。堅持普羅大眾由下而上掌握經濟和政治等領域。因為大部分文章都提倡左翼思想和普世價值,因此經常被網上的極右網民及法西斯網民中傷。與其憑他們的三言兩語誤解我,不如慢慢看我的文章了解我。舉手之勞,記得於上面的社交媒體欄分享我的文章。

相關文章,歡迎交流交流,了解更多知識

示威者最大的武器就是理性和討論

示威者最大的武器就是理性和討論

這次,連登和現場的示威者,的確是在香港的民主運動打響了名堂,成為一股強大的勢力。我經驗不足,謙卑地提出自己的見解。我認為這次反送中的問題就是太過原子主義,過於強調每個人各自發揮所長,沒有就運動的策略中的分歧作出理性討論和疏理,這樣將會有惡劣的後果,甚至會傷害民主運動,運動歸於分裂,分裂之後歸於失敗。

許寶強﹕政改論述如何「教壞細路」

許寶強﹕政改論述如何「教壞細路」

針對政改論述所可能帶來的虛無認命心態,我們也可考慮介紹外國和歷史的政改經驗,讓學生在思考「普選」或「功能團體」時,可依據「切實」的材料,進行有認知意義的分析,尋找各種在官方論述中排拒了的政治希望。更重要的,是在學校內避免重複…

0 條留言

發表迴響

已經幫助幾十萬人

每篇文章五分鐘,更聰明了解民主、自由、人權,不被洗腦

立即免費訂閱電子報

2023 年 12 月
 12
3456789
10111213141516
17181920212223
24252627282930
31  

搜尋欄

close-link
error: 注意: 尊重啟敢的辛勞創作,請勿複製原文,改以社交媒體分享取代,謝謝
%d